
心理学导论国内有学者也写了一本,尽量不要去看。
还有一本就是心理学导论—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,美国人写的,这个版本比较不错。
目前大概是13版本。算是心理学的入门书籍,。
我简单的看了下公开课的目录与这个书本的目录,还是有差异的。
公开课我没看过,但是我始终觉得,就如同推书一样,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读书。看别人推书、看公开课,都会有推书人、讲课人自己的个人倾向性。
特别是学科类的书籍,还是谨慎点,个人倾向的话,就会导致不严谨以及一定的误导性。
当然耶鲁大学的教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讲解的能力,可以方便群友获得知识。
与社会心理学导论比较起来,心理学导论这本书还是有点差距的。
下面进入杀猪匠的说教模式。
据说,佛教的佛教禅宗思想把文字分成两类——死的跟活的。
什么叫死的?记载一件事情的文字叫死字。而当当事人有了体验之后,再讲出来就是活的了。
心理学的很多观点,都有他的理论冲突,正如同群里很多人的很多观点都存在差异一样。
杀猪的在这里告诉大家:理论冲突不重要,重要的是如何拿冲突的理论融合起来为我们服务。
比如,我们的小@关中人 的精神追求,德鲁伊的精神物质、魔武双修,S的实用主义。
这个就是他们的理论冲突,冲突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在他们的冲突中学到了什么,而不是看他们掐的热闹。
书里说:“要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”。
作者的解释是,要先爱自己,然后爱他人。
那么如何真正的自爱呢,宗教一直在理论上讨论这个问题,比如我们的儒佛道,都在宣扬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,以及个人尊严。
但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尊严呢,宗教没有给出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儒家让你不断的修身,道家那你不断的去悟道,佛教让你去具有佛性。
作者在这本心理学导论提出的观点解决办法——自我的实现。
而这个自我实现是终生的过程,一个人的性格与心理并非天生的,而是你不断追求跟塑造的结果。
比如,@艾默生家的恶客 刚出生的时候,慢慢熟悉陌生的儿童世界,但是这个世界有很多变故,比如,小恶有弟弟了,那么小恶的爱就被分享了。
或许小恶内心潜伏的嫉妒,愤怒不安都可能会觉醒,导致了小恶的负面情绪大大的,所以导致了小恶反社会反人类
而如果小恶能顺利的走过儿童时期,将进入另外一个精彩与无奈的世界,学校。
在学校这阶段,小恶要面临考试,同学的竞争,以及青春荷尔蒙的冲动。
在这个阶段,如果小恶学习失败,或者荷尔蒙一冲动,成为了失足少女,那么那就问题更大了。
最后,当小恶长大,成为成年人,再也无法拥有可以退缩到父母怀里的特权了。
小恶要面对其他的传销组织,生存的压力,那么小恶应该怎么办?
他必须调整自己,面对自己婴儿、少年阶段留下的一些问题。
否则,他就可能面临巨大的问题而无法适应这个社会。
但是,还有很多人,掉进了这些陷阱而无法自拔,脱离不了不成熟的心理水平。
比如山坡羊,因为青春期的荷尔蒙冲动,导致了一个性格的缺陷,任性。他把这种青春期冲动的任性,一直带到了他的成人阶段。并且还在使用他的任性,结果导致了现实的碰壁。
面对浆糊老板娘的呵斥,朋友的期望,以及亲人的伤心,山坡羊决定开始改变。
如果山坡羊不改变,继续保留这样的任性的心态,那么,在他的后续生活,会导致更多的问题。
时光不可逆,所以我们都无法回到少年时代,儿童时代,如果我们都想回到过去,那么我们都可能是幼稚的。
想要进入人生的新的阶段,那就必须抛弃过去的生活,重新打开新生活的大门。
比如山坡羊,他最近貌似改变自己改变的很好。
一个人应该明白自己做哪些事情适合自己身份,哪些是不合适的。这样他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业务。
要学会尊重自己,重要的一个办法就是,不光要接受自己的优点,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。
比如杀猪的作为一个高职业素质的杀猪的,免不了脾气暴躁,蛮狠不讲理。
而@浆糊 对杀猪的说,你要修正自己的脾气,不要有攻击性,而杀猪的,认识到自己的缺点,杀猪的不是圣人,也不是完人,因此杀猪的拒绝改变。
作为天天拿刀的职业屠夫,免不了会有暴力倾向,而如果我同时拿着完美的道德要求要求自己,那么我内心就会失衡。
在18世纪之后,社会科学家认为,人的性格有可塑性,会被社会同化。
比如,微波炉同学,会去模仿他的偶像,通过微波炉身边的人群,微波炉吸收他们的行为、思维习惯,从而长成了微波炉自己。
微波炉同学有可能学会他父亲的刚强,但是也或许学会妈妈的胆怯。
这个就是人的模仿与同化。
比如,我通过观察小恶,学到了小恶是如何做传销的,通过观察微波炉,我学到了如何抬杠,通过观察蓝心,学到了如何努力。
通过群里的个位,我不断的吸收个位性格上的片段,补全了我自己。
你们每个人都被我偷走一块砖头,我拿过来盖起来了我自己的楼房。
反过来讲,我们在被别人影响,我们也在影响别人。
人与人有差别,比如小山羊天生骚动,小恶天性阴险,微波炉天性爱好抬杠,阿难就是喜欢打酱油,笨笨则喜欢平静。
在此,我们则需要一种宽容,观点有差别,但是不能互相偏执与敌视。
比如精神的小关关与彻底的实用主义S存在差异,
用@浆糊 的话来讲我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!
这个群要保持不同意见的人有发言权的机会。
这个就是浆糊同学彻底的贯彻的自由主义的个人倾向。
为此他干掉了任性的山坡羊,捍卫了大家的权益。
——“宽容的态度在两颗对立的心灵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互敬的关系。我不同意我朋友的观点,但是我必须尊重他。我希望朋友真诚地信奉他的观点,然而我有权利、有责任去说服他,使他同意我的观点。宽容好比是一个奇特的会议,在这个会议上,对观点的严肃批判和不追究其个人责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。”——
看看人家这段说的多好。
你有责任去说服对方。但是你朋友坚持也有坚持他观点的权利。
作者认为所有的文明跟发现都是因为人的恐惧与焦虑的副产品。
比如人怕黑,火被发现、电灯的发明。人得病,所以发明医术,然后外科、内科、麻醉等。
恐惧会激励我们去免于恐惧。
比如我恐惧没票子,所以说我需要激励自己买好猪肉,多存票子,好避免没票子的恐惧。
这个就导致了我努力的做一名负责的屠夫。
这里有个正常与病态的恐惧。
比如,在群里交流,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我,一看到攻击性暴力比较强的@风(95后小暖男) 出现,那么我会感觉到恐惧,这个属于正常的恐惧。
而如果电脑一关,我还会认为他会从电脑里跳出来继续跟我讨论,那就是不正常的恐惧。
生活中,我们要学会区分这样的正常的恐惧和非正常的恐惧。
这样的场景会很常见,比如生活有不少慢性疾病患者,害怕现实中的血淋淋,但这样自己慢慢就会生病,而在生病中可以找到某种安慰。
因为病态的恐惧,所以他们选择了逃避。
在我们每个人儿童时代,因为本身的柔弱,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人幻想成超级英雄。
比如小学生会幻想他的爸爸S是一个超级超级厉害的英雄,会帮他打游戏收拾垃圾,还会在群里有一堆粉丝,甚至还会当家庭煮夫。
而在S的这一面,甚至我们每个成人这一面,因为我们自己的缺陷,从而希望把我们的理想加在子女身上。
比如S要求小学生要学会学习,要变的很强才会教训垃圾。
很多做妈妈的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,于是把他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,让她的后代来补全他生命中的不足。
这点,杀猪的看到很多生活中的案例。
很多做妈妈的女性,对自己的孩子超乎寻常的爱。
这里很多可能书卷认为就是,为了满足自己小时候缺乏的爱。
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爱你的孩子,那样或许你就让你的孩子活在心理误区之中。
在一些贫困国家或地区,一旦考虑到经济与社会未来的时候,人就会感觉到恐惧。
比如我,因为考虑到食品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,重大致病很有可能出现在我身上,以及我的家人身上。
所以我需要票子来应对我需要承担的风险。
这个就是我,一个杀猪的,一个普通人在当下中国社会面对的恐惧。
那么这种经济上的恐惧或许就会对我产生精神上的病态。
我需要去竞争身边的屠夫,打败一个,又来一个,永远没有尽头。
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,导致了A型人格,心脏的压力过大,以及精神上的压力。
那么这个就如同小关关说的一样,你去赚票子,身体就要完蛋。
那么我应该如何呢?
只有绝对的理性,你才可以认识到你当下的错误,进行适当的挑战。
比如尽快在竞争中,满足你对抗风险的最低需求,在满足这个需求之后,可以给自己适当的空间来放松自己。
下面一部分是死亡。
人类如何面对死亡,所有的宗教,包括中国,所有的仪式都有两个共同点。
——“即把死者安全地送过那条遗忘的河流,到达永恒的彼岸。同时,造一座桥梁,让那些失去近亲密友的人从悲伤中解脱出来,开始新的生活。”——
书里的这段文字写的相当的好。
在这里,我们看到了宗教的共性,书卷屠夫给大家简单的瞎说瞎说。
比如佛教,一方面是小关关说的人都是悲剧都要死,但是一方面佛家又说,要积极发挥人的价值,你就是佛。
儒家也是一个道理,道家也是一个道理,世界上其他宗教大同小异。
但是,当我们的亲人离开我们,我们又没宗教信仰的时候怎么办?
当我们的父母老去,无法避免的被死亡夺走的时候。对活着的人,他们死去了,告别了我们。那么我们就可能会怨恨、悲观与消极。
是把痛苦宣泄?还是压抑内心?
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事实,无法调整自己,那么你的下一代很有可能会存在问题。
理由就是,拖着痛苦的身体,以及病态的心灵,会导致你生活的失调。
面对痛苦,人们采取的不明智的态度,将会导致各种疾病以及心理失调。
哈佛大学的著名精神病理学家林德曼博士,研究发现,人的一生中,丧亲的痛苦引起了很多精神的抑郁以及精神失常。
——“离开我们的亲人,再也无法在生活的钢琴上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了,我们每个人不能因此而荒废钢琴,应该找热情的新朋友,或许他们能帮我们从新走上人生之途。”——
对于相对健全成熟的心理的人而言,比如浆糊,因为健全的人格,他们在抵御这样的痛苦会相对有优势。
每个人会因为亲友的死亡而伤心,因为这样的事情,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,是罕见的。我们各自送走自己的父母,都最多只有两次机会。
对于每个个体而言,这个都是不可避免而又不想体验的痛苦。
莎士比亚说:“人死了,虫子吃掉他的尸体,但并非爱。”
对于死去亲人的爱,不是健康的,而是消极的,依赖的。
突然想起动漫里的一句话。
——“总有一天,生命会燃尽,肉体回归大地,盛开出鲜花。灵魂化作回忆,活在被铭记的记忆中,世间一切,生生不息,循环往复。”——
这句话说的是真的好,可惜,被铭记的记忆都会被世界慢慢遗忘。
比如,浆糊在这个群里认识我,我死了,他有这样一个聊天的记忆。
可是,当浆糊也死了呢,类似这样的我的记忆,都被世界慢慢的遗忘。
所以说,我们终究会被遗忘。我们的父母也会被遗忘。
当他们被这个世界忘记的时候,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你还能活的时候,告诉自己不要忘记。
因为,当你的父母离去,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能骄纵你,能无条件没任何利益让你依赖的人,就永远的消失了。
原因很多,其中有一个是负罪感。
比如,当你的父母缺乏经济条件,而你自己没有能力给他们治疗的时候,你或许就有负罪感。
因为你无能。无法提供经济上的支持。
现代心理学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,来化解这方面的病症,那就是高强度的运动。
通过高强度的运动,来释放病人内心的过度自责。
弗洛伊德坚信:如果没有通过恰当的方式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宣泄出来,这种情感并没有真正地消失,这是他在心理学领域上开创性的伟大发现之一。
最近心理学研究表明,当我们面对失去至亲这一现实的时候,我们应当把悲痛无保留的宣泄出来。
看到很多悲伤的人,为了离去的亲人而自责,他们在灵柩之前嚎啕大哭,如果,如果,如果,如果。
可惜,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。
在成年人的头脑中往往存在有一个很大的成见,即认为儿童承受不了悲痛和哀伤,因此,应该将他们保护起来,不要让他们接触任何与悲伤气氛有联系的事实。这些都是错误的,儿童往往能够承受得起悲伤和眼泪,但他们唯一不能忍受的便是谎言和托辞。
当你的灵魂,不被你理想的人物吸引的时候,你的灵魂就会迷失方向,在文学中、宗教中,这一理念都被人接受。
而,我们每个人都不在不断的对人的模仿。
我们每个人都不经意的走上了父亲的性格之路,或者母亲的性格之路。但是,因为时代或者文化的背景,父母的性格之路,有时候是局限的,甚至狭隘的。
那么我们如何去寻找更高层次的模仿行为呢?
书卷屠夫喜欢的大牛人,疯子尼采同学就在一本书中说过,我用我的爱与希望来恳求你,不要抛弃你灵魂中的英雄,
那就是英雄。
每个人都有崇拜英雄的本性,这里有一个严肃的真理。
假如我们可以被强悍的人影响,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影响别人呢?
比如@落微 被强悍的S影响了,学会了学习方法,而落微的弟弟又被他这个凶悍的姐姐所影响。
那么,结论就出来了,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善良或者邪恶的感染的源头。
我们可以是良性的、健康的,也可以是浮躁的、仇恨的,周围的人都会接受我们的影响。
动机心理学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话题,叫道德责任感。
而在我们思文群管理的角度,也多了一个挥舞的大棒,那就是群的道德责任感。
当坏蛋们,影响了群友,给群友带来困惑,可以直接挥舞群规的大棒,干掉他。
借助于心理学,人类了解了情感的遏制、混乱会导致各种问题。
作者在这里扔出了几个新道德的鸡汤。
反观自己的内心,找到幼稚性格的蛛丝马迹,不要害怕成熟,不要懒散懈怠,不要迷行权威,不要屈从那些社会中的所谓的牛人。
永远的尊重事实,尊重事实的真相,对他们要宽厚仁慈,同归追求真理,你会得到自我拯救。
直面痛苦,毫不妥协。不要否认内心中的悲痛,也不要为之徘徊不前,而要学会超越痛苦。
